历史上有"南渡诗人"之称的是谁?

来源:百度知道 编辑:UC知道 时间:2024/06/07 23:37:35
指永嘉南渡,两宋之际的南渡.
除了李清照 没有了吗?
两晋之际没有吗?

陈与义

  陈与义(1090—1138),字去非,号简斋,洛阳人。北宋徽宗时,他做过太学博士、符宝郎,后谪监陈留酒税。靖康之难,金人入汴,他自陈留避乱南奔,经商水、襄阳至湖南,转徒岳阳、长沙、衡阳间。高宗绍兴元年,复经广东、福建抵临安,任吏部侍郎,累官至参知政事。
 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杰出的诗人,也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。和黄庭坚、陈师道一样,他也尊杜学杜。但在南渡以前,他对黄、陈学杜的偏差还不能有所察觉和纠正,写了不少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。如以“红绿扶春上远林”写春光,以“一凉恩到骨”写秋雨,以“微波喜摇人,小立待其定”写池水,以“墙头语鹊衣犹湿,楼外残雷气未平”写新晴,虽清新可喜,但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冷漠,而这正是江西诗派的共同倾向。
  南渡以后,国破家亡,颠沛流离,他比较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现实,激发了他的爱国感情,对于杜诗的精神实质也有了深入的体会,所以他说:“但恨平生意,轻了少陵诗”(《避虏入南山》)!并认识到“要必识苏、黄之所不为,然后可以涉老杜之涯矣”(《简斋诗集引》)。从此,他的诗风才有了转变,趋向沉郁悲壮,写了不少感怀家国的诗篇。有的痛恨金人的侵扰,慨叹国中之无人,以至皇帝也到处逃窜,如《次韵尹潜感怀》:
  胡儿又看绕淮春,叹息犹为国有人?可使翠华周宇县?谁持白羽静风尘?五年天地无穷事,万里江湖见在身。共说金陵龙虎气,放臣迷路感烟津。
  有的则追咎北宋末年朝臣的误国,对宋高宗的只知一味逃跑也给予幽默而辛辣的讽刺。如《伤春》:
  庙堂无策可平戎,坐使甘泉照夕烽。初怪上都闻战马,岂知穷海看飞龙!孤臣霜发三千丈,每岁烟花一万重。稍喜长沙向延阁,疲兵敢犯犬羊锋。
  史言建炎三年十二月,金人陷常州,高宗“航海避兵”;又次年二月,金人攻长沙,向子甄“率军民死守”,便是这首诗所反映的史实。这些诗,苍凉悲壮,从思想风格到句法声调,都很象杜甫的《诸将》,杨万里说他“诗风已上少陵坛”(《跋陈简斋奏章》),是不错的。此外,如《感事》、《牡丹》等也都是伤时抚事之作。但由于诗人并没有完全改变对社会现实的消极态度,同时也没有象杜甫那样深入广泛地接近人民,因而他的爱国诗篇为数并不多,也不及杜甫的深刻、沉挚,且多缺乏积极奋发和为国牺牲的精神。但在当时已是难能可贵的了。